📢 Gate廣場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熱開啓,助力 PUMP 公募上線!
Solana 爆火項目 Pump.Fun($PUMP)現已登入 Gate 平台開啓公開發售!
參與 Gate廣場創作者活動,釋放內容力量,贏取獎勵!
📅 活動時間: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動總獎池:$500 USDT 等值代幣獎勵
✅ 活動一:創作廣場貼文,贏取優質內容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參與方式: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的原創貼文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必須帶上話題標籤: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100
二等獎(2名):$50
三等獎(10名):$10
📋 評選維度:Gate平台相關性、內容質量、互動量(點讚+評論)等綜合指標;參與認購的截圖的截圖、經驗分享優先;
✅ 活動二:發推同步傳播,贏傳播力獎勵
📌 參與方式:在 X(推特)上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內容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使用標籤: #PumpFun # Gate
發布後填寫登記表登記回鏈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獎勵設置:傳播影響力前 10 名用戶,瓜分 $2
InfoFi與Web3內容傳播的結構性思考
Web3 內容傳播的結構性問題:不只是 InfoFi 的影響
近期,一個熱門話題引發了廣泛討論:InfoFi 是否會造成"信息繭房"?經過深入思考和案例分析,我認爲這個問題實際上反映的是內容傳播本身的結構性特徵,而非 InfoFi 單獨造成的結果。InfoFi 的出現只是讓這一現象變得更加明顯。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首先明確 InfoFi 在整個傳播鏈條中的角色。對於項目方而言,InfoFi 是一個加速器,旨在提高項目的熱度和曝光度。項目方通常會分配預算,結合 InfoFi 活動,同時尋求營銷機構的支持,尤其是那些能夠動員大型意見領袖的機構。
然而,信息繭房的形成往往始於上層內容,而非普通用戶。大型意見領袖接受廣告撰寫文案,小型意見領袖隨之跟風。再加上社交平台算法根據互動推薦相似內容,用戶的信息流便會被同一項目的不同觀點所充斥。
這種現象並非 InfoFi 獨有。在沒有 InfoFi 的時代,意見領袖同樣接受推廣、撰寫稿件、發布廣告。InfoFi 的出現只是將這種內容投放機制顯性化,使傳播規律更加清晰。
InfoFi 之所以放大了既有的信息偏差機制,是因爲它提高了信息的組織和擴散效率。這種效率是建立在原有"注意力結構"基礎上的加速,而非顛覆。項目方傾向於將預算投向大型意見領袖,這些內容會優先上線。InfoFi 機制又調動了中小型創作者在短時間內集中輸出,社交平台算法更容易識別出熱門主題,形成推薦閉環。
此外,由於內容源頭相對集中,創作目標相似(參與、得分、獲得曝光),用戶看到的內容表面上不同,實則相似,容易產生被困在單一敘事中的感覺。
那麼,人們的焦慮究竟源於何處?
內容重復性高:這一問題並非 InfoFi 獨有,而是由項目方預算結構決定的。預算集中在大型意見領袖身上,自然影響算法推薦,造成內容同質化。
內容質量低、AI 同質化嚴重:雖然有人認爲 InfoFi 鼓勵了低質量內容,但實際上,純粹的 AI 灌水內容得分普遍較低。InfoFi 的評分模型有對抗機制,機械、無特色的內容難以獲得高分。
活動上線時充滿"硬廣味":這是用戶最直觀的反感點。當大量類似內容突然出現,用戶會本能地抗拒。解決方案可以包括弱化"項目上線"的儀式感,以及引入自助投放機制。
理想的狀態是,項目方能夠默默關注社區互動數據,不預先宣布空投計劃。這樣可以避免用戶爲了獎勵而刷榜,保持內容質量。當多個項目都採用這種方式時,用戶會形成一種預期:參與不是爲了獎勵,而是因爲真正感興趣。
總的來說,InfoFi 使原本存在的傳播結構變得更加透明和明顯。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讓傳播結構更加健康。無論是提高參與門檻、優化激勵設計,還是引導項目方更自然地設置空投預期,目標都是讓"內容有意義",而不僅僅是"內容有數量"。
如果能實現這一目標,InfoFi 將不僅僅是一個流量工具,而是整個 Web3 內容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礎設施。
请用中文为上述文章生成一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