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3000万纪念】晒出我的Gate时刻,解锁限量好礼!
Gate用户突破3000万!这不仅是数字,更是我们共同的故事。
还记得第一次开通账号的激动,抢购成功的喜悦,或陪伴你的Gate周边吗?
📸 参与 #我的Gate时刻# ,在Gate广场晒出你的故事,一起见证下一个3000万!
✅ 参与方式:
1️⃣ 带话题 #我的Gate时刻# ,发布包含Gate元素的照片或视频
2️⃣ 搭配你的Gate故事、祝福或感言更佳
3️⃣ 分享至Twitter(X)可参与浏览量前10额外奖励
推特回链请填表单: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2
🎁 独家奖励:
🏆 创意大奖(3名):Gate × F1红牛联名赛车模型一辆
👕 共创纪念奖(10名): 国际米兰同款球员卫衣
🥇 参与奖(50名):Gate 品牌抱枕
📣 分享奖(10名):Twitter前10浏览量,送Gate × 国米小夜灯!
*海外用户红牛联名赛车折合为 $200 合约体验券,国米同款球衣折合为 $50 合约体验券,国米小夜灯折合为 $30 合约体验券,品牌抱枕折合为 $20 合约体验券发放
🧠 创意提示:不限元素内容风格,晒图带有如Gate logo、Gate色彩、周边产品、GT图案、活动纪念品、活动现场图等均可参与!
活动截止于7月25日 24:00 UTC+8
3
InfoFi与Web3内容传播的结构性思考
Web3 内容传播的结构性问题:不只是 InfoFi 的影响
近期,一个热门话题引发了广泛讨论:InfoFi 是否会造成"信息茧房"?经过深入思考和案例分析,我认为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内容传播本身的结构性特征,而非 InfoFi 单独造成的结果。InfoFi 的出现只是让这一现象变得更加明显。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明确 InfoFi 在整个传播链条中的角色。对于项目方而言,InfoFi 是一个加速器,旨在提高项目的热度和曝光度。项目方通常会分配预算,结合 InfoFi 活动,同时寻求营销机构的支持,尤其是那些能够动员大型意见领袖的机构。
然而,信息茧房的形成往往始于上层内容,而非普通用户。大型意见领袖接受广告撰写文案,小型意见领袖随之跟风。再加上社交平台算法根据互动推荐相似内容,用户的信息流便会被同一项目的不同观点所充斥。
这种现象并非 InfoFi 独有。在没有 InfoFi 的时代,意见领袖同样接受推广、撰写稿件、发布广告。InfoFi 的出现只是将这种内容投放机制显性化,使传播规律更加清晰。
InfoFi 之所以放大了既有的信息偏差机制,是因为它提高了信息的组织和扩散效率。这种效率是建立在原有"注意力结构"基础上的加速,而非颠覆。项目方倾向于将预算投向大型意见领袖,这些内容会优先上线。InfoFi 机制又调动了中小型创作者在短时间内集中输出,社交平台算法更容易识别出热门主题,形成推荐闭环。
此外,由于内容源头相对集中,创作目标相似(参与、得分、获得曝光),用户看到的内容表面上不同,实则相似,容易产生被困在单一叙事中的感觉。
那么,人们的焦虑究竟源于何处?
内容重复性高:这一问题并非 InfoFi 独有,而是由项目方预算结构决定的。预算集中在大型意见领袖身上,自然影响算法推荐,造成内容同质化。
内容质量低、AI 同质化严重:虽然有人认为 InfoFi 鼓励了低质量内容,但实际上,纯粹的 AI 灌水内容得分普遍较低。InfoFi 的评分模型有对抗机制,机械、无特色的内容难以获得高分。
活动上线时充满"硬广味":这是用户最直观的反感点。当大量类似内容突然出现,用户会本能地抗拒。解决方案可以包括弱化"项目上线"的仪式感,以及引入自助投放机制。
理想的状态是,项目方能够默默关注社区互动数据,不预先宣布空投计划。这样可以避免用户为了奖励而刷榜,保持内容质量。当多个项目都采用这种方式时,用户会形成一种预期:参与不是为了奖励,而是因为真正感兴趣。
总的来说,InfoFi 使原本存在的传播结构变得更加透明和明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传播结构更加健康。无论是提高参与门槛、优化激励设计,还是引导项目方更自然地设置空投预期,目标都是让"内容有意义",而不仅仅是"内容有数量"。
如果能实现这一目标,InfoFi 将不仅仅是一个流量工具,而是整个 Web3 内容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