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比特币抢劫案引发虚拟货币法律定性和量刑新讨论
虚拟货币的法律困境:一起比特币抢劫案引发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蓬勃发展,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等加密货币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这些数字资产虽然表现为代码和数据,但由于其具有价值、可转让性和独占性,本质上具备财产属性。在中国,虽然相关规定明确禁止将虚拟货币作为法定货币使用和炒作,但司法实践中已普遍将其视为"特定虚拟商品"或"数据型财产"。
在刑事司法领域,涉及虚拟货币的案件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诈骗、盗窃和计算机犯罪等类型。然而,直接通过暴力或胁迫手段获取虚拟货币的抢劫案件相对罕见。因此,2021年发生在江西宜春的一起比特币抢劫案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研究加密资产在刑事案件中如何定性和量刑的典型案例。
案情回顾:一场未遂的比特币抢劫计划
2021年5月,因炒币亏损的赖某得知彭老师持有至少5个比特币(当时单价约25.5万元人民币),萌生了抢劫的念头。他在网上发布信息寻找同伙,向某随即响应。两人在宜春会面并入住酒店,制定了详细的抢劫计划。
赖某准备了尼龙扎带等工具,并继续联系其他潜在同伙。然而,警方根据线索迅速采取行动,在5月11日下午将两人当场抓获,使得犯罪计划尚未开始实施就宣告终止。
一审法院认定两人构成抢劫罪,分别判处赖某三年、向某一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两人不服上诉后,二审法院认为本案属抢劫预备阶段,未造成实际财产损失,也未对比特币价值作出合理认定,因此改判赖某为一年六个月,向某为九个月,显著减轻了刑期。
法律争议:抢劫比特币是否构成抢劫罪?
本案的核心争议在于:抢劫比特币是否符合刑法对抢劫罪的定义?法院的生效判决给出了肯定答案。
抢劫罪是指以暴力、胁迫等手段抢夺公私财物的行为。虽然比特币本质上是一串加密数据,但它具备交换性、可转让性及现实市场价值,符合"广义财物"的管理可能性、转移可能性和价值性三大特征。
二审法院引用了相关部门的通知,将比特币定性为"特定的虚拟商品",虽不具备货币地位,但属于应受法律保护的"数据型财产"。因此,抢劫比特币与传统抢劫现金或实物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同样侵害了他人的财产利益。
尽管赖某等人未能实际实施抢劫行为,但由于他们已经准备工具并制定详细计划,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抢劫罪的预备犯。根据相关司法解释,法院最终认定其行为构成抢劫罪,但给予减轻处罚。
量刑难题:虚拟货币犯罪如何认定财产价值?
在涉及虚拟货币的抢劫案件中,量刑的关键在于如何认定"抢劫数额"。一审法院以案发时比特币的市场价格(约25.5万元/枚)为依据,认为属"数额特别巨大",从重判刑。然而,二审法院提出了不同观点:
二审法院指出,对虚拟货币等加密资产的价值认定应遵循"损失填平"原则,以被害人实际损失为核心依据,主要参考以下因素:
法院还强调,虽然我国不承认比特币的货币地位,但并未禁止私人持有与转让。因此,被害人对虚拟资产的合法持有应受到法律保护。
最终,二审法院决定不以抢劫"数额巨大"加重处罚,而是综合考虑抢劫预备阶段的危害性、手段和现实风险,对两名被告人作出相对从轻的判决,体现了司法机关在处理新型财产犯罪案件时的理性与审慎态度。
结语:加密资产法律保护的未来展望
本案的裁判不仅为涉虚拟货币抢劫案件提供了参考,也明确传达了一个信息: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已在中国刑法实务中得到广泛认可。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比特币等加密资产虽不具货币属性,但确实具有显著的财产价值。无论通过何种方式侵害这类资产,只要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都将以财产类犯罪论处。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涉及加密资产的刑事案件将更加多样化,司法机关将面临更多新型挑战。未来法律应进一步明确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市场估值标准以及数据与财产的界限,建立更加统一、稳定的司法裁判规则。同时,相关法律从业者也需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应对这一领域的法律问题。
可以预见,加密资产将逐步获得更多法律认可和保护,任何侵犯其持有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也将受到严厉追究。这不仅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也将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