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衍生品,也得懂衍生品「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我在投行工作了整整十五年,前十年专注做现货算法交易。如果从 2006 年算起,也可以说是亚太区算法交易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后五年开始拓展到掉期交易,融资、托管、货存等领域也都需要涉猎。最后几年期指、期权等衍生品交易也归到我所带的团队,但我自己早已过了重新学习的年纪,于是把期货的操作交给团队里更年轻的交易员去处理。换句话说,我的投行生涯几乎没真正碰过衍生品(掉期产品属于线性掉期,严格来说不算衍生品)。职场上没做过衍生品,并不代表我否认它的重要性。年轻时总觉得,现货才是王道。为什么?在投行的交易楼层里,声音最大、画面最抓眼球的,总是现货交易员。电影里那些对着六、八个屏幕大喊大叫的,也是现货交易员。但后来我慢慢意识到,现货竞争极其激烈,佣金不断被压缩,边际利润越来越小。反倒是融资、借贷这些业务,有稀缺资源的券商可以坐地起价,也一样不缺客户需求。期指、期权的交易佣金更低,但衍生品以量取胜,交易量动辄是现货的 10 到 15 倍。而更重要的是,当你能把现货、掉期、衍生品整合起来,再配上研究服务、托管系统、清算流程等服务,就构成了主经纪商(Prime Brokerage)模型的基础。散户的世界里可能没有「主经纪商」的明确概念,但本质上的效率提升是一样的:资产集中托管在同一平台上,一边通过质押产品赚取被动收益,一边用仓位作为抵押在衍生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