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虛擬貨幣投資糾紛中的民刑界限 案例解析與認定標準
從虛擬貨幣投資糾紛看民事與刑事的界限
引言
自2021年"9.24通知"發布以來,我國對虛擬貨幣的監管政策形成了一個基本共識:不禁止公民投資虛擬貨幣及其衍生品,但如果違背公序良俗,法律不會提供保護,風險需自行承擔。由於虛擬貨幣不被認定爲法定貨幣,因此不能在市場上作爲貨幣流通。這導致了司法實務中的一些困境:民事訴訟立案難度大增,而刑事立案的證明標準又相當高。
然而,司法機關對主流虛擬貨幣的財產屬性認同度正在提高。有時甚至會出現一些極端情況,即純粹的虛擬貨幣投資糾紛也可能被當作刑事案件處理。因此,明確區分虛擬貨幣投資中的"民事糾紛"和"刑事犯罪"變得尤爲重要。本文將通過一個具體案例來深入分析這一問題。
案件概述
在廣東省佛山市中院的一則公開判例中((2024)粵06刑終300號),案情大致如下:2022年5月至6月期間,葉某某虛構投資項目,承諾高額回報,誘使伍某某、陳某某、葉某坤等人投資共計價值250萬元人民幣(其中葉某坤投資了價值50萬元的USDT)。葉某某收到資金後,將大部分用於個人消費和償還債務,最終無力償還本息,被害人遂報案。
法院審理後認定葉某某構成詐騙罪,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1年。葉某某上訴後被駁回,維持原判。
被告及其辯護律師主要提出兩點意見:一是葉某某與被害人之間爲民間借貸關係;二是現有證據不足以證明葉某某收取了葉某坤價值50萬元的虛擬貨幣。這兩點意見均未被法院採納。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將USDT等虛擬貨幣直接描述爲"款項",這一定性存在爭議。從嚴格法律角度來看,如果公民用自有資金購買虛擬貨幣並投資虧損,法律通常不會提供保護。但如果虛擬貨幣被他人詐騙,是否應受法律保護?目前的司法實踐傾向於對主流虛擬貨幣提供一定保護,但這需要明確區分民事投資和刑事犯罪的界限。
從"民事糾紛"到"刑事詐騙":認定標準
以詐騙罪爲例,"民事糾紛"和"刑事詐騙"的本質區別在於:行爲人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的主觀故意,以及是否客觀上實施了詐騙行爲。
在本案中,法院認定葉某某構成詐騙罪的主要理由包括:
雖然單一因素可能不足以認定詐騙,但綜合考慮上述情況,法院認爲葉某某的行爲構成詐騙。關鍵在於葉某某是否能提供證據證明其確實使用被害人的資金進行了實際投資。
法院認定:虛擬貨幣可作爲詐騙對象
本案中一個值得幣圈關注的點是,法院認可了價值50萬元的USDT作爲投資"款項"。盡管辯護律師認爲難以證明葉某某收到了這筆虛擬貨幣,但法院基於以下理由認定事實:
法院認爲,虛擬貨幣具有可管理性、可轉移性和價值性,可以作爲詐騙罪的犯罪對象。因此,認定葉某某詐騙了葉某坤價值50萬元的USDT。
實務判斷:投資損失不等同於詐騙
需要強調的是,並非所有虛擬貨幣投資損失都構成詐騙犯罪。刑事與民事的界限必須由法定標準來劃定。在司法實踐中,認定是否構成詐騙罪通常會考慮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這些標準有助於區分正常的投資風險和刑事詐騙行爲。
結語
虛擬貨幣投資領域機遇與風險並存,相關糾紛呈現出"民刑交織"的復雜趨勢。對普通投資者而言,應提高風險意識,謹慎決策,不輕信"內幕消息"、"國家扶持"等說法。遇到損失時,需理性評估是走民事訴訟還是尋求刑事立案。
雖然虛擬世界無形,但法律標準不能模糊。只有在規範中前行,才能真正實現技術發展與法治保障的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