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MBG任务挑战# 發帖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想要瓜分1,000枚MBG?現在就來參與,展示你的洞察與實操,成爲MBG推廣達人!
💰️ 本期將評選出20位優質發帖用戶,每人可輕鬆獲得50枚MBG!
如何參與:
1️⃣ 調研MBG項目
對MBG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MBG相關活動(包括CandyDrop、Launchpool或現貨交易),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現貨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MBG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下列活動連結):
Gate第287期Launchpool:MBG — 質押ETH、MBG即可免費瓜分112,500 MBG,每小時領取獎勵!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30
Gate CandyDrop第55期:CandyDrop x MBG — 通過首次交易、交易MBG、邀請好友註冊交易即可分187,500 MBG!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
DeFi規模法則:以太坊引領探索3000億美元增長極限
加密規模法則:探索 DeFi 的增長極限
再次被比特幣卓越的設計理念所折服。
大模型領域的規模法則在巨額資本推動下,比芯片摩爾定律更快地完成了其生命週期。如果軟硬件、人類壽命乃至城市國家都存在規模效應的上限,那麼區塊鏈領域必然也有其特定規律。在某 L2 進入發幣週期,以太坊重返 L1 競爭舞臺的當下,我們嘗試模仿規模法則,提出一個加密版本。
以太坊的軟實力與某平台的硬性限制
從全節點數據規模入手分析。全節點代表公鏈的完整"備份"。擁有加密貨幣並不等同於擁有相應的區塊鏈,只有下載全節點數據並參與區塊生成過程,才能真正"擁有"該加密貨幣的帳本,同時爲其網路增添一個去中心化節點。
某平台的1500個節點在去中心化和共識效率之間艱難平衡,其400T的全節點數據規模領先其他公鏈和L2。相比之下,以太坊在控制數據量方面表現出色。自2015年7月30日創世區塊誕生以來,以太坊全節點數據量僅約13 TB,遠低於其競爭對手的400 TB。比特幣643.2 GB的數據量更是堪稱藝術品。
中本聰在初始設計中嚴格考慮了摩爾定律的增長曲線,將比特幣數據增長嚴格限制在硬件擴張曲線之下。事實證明,支持比特幣大區塊的觀點難以成立,因爲摩爾定律已接近其邊際效應的極限。
CPU、GPU和存儲領域的技術進步都顯示出放緩跡象。規模法則表明,公鏈底層硬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可能不會有顯著突破。
面對這一挑戰,以太坊專注於生態優化和重構,將上萬億的實物資產視爲必爭之地。無論是效仿某科技公司自建L2,還是全面擁抱新架構,都不是追求"更極致的軟硬件協同",而是鞏固自身優勢。
某平台選擇追求極致性能,其超大規模節點事實上已經排除了個人參與者。13 TB的硬盤尚可攢出,400 TB已是天方夜譚,而600 GB的比特幣節點在存儲廠商的努力下勉強可以滿足。
關鍵問題是:鏈上規模的下限和上限在哪裏?
代幣經濟系統的極限
人工智能未如期與加密貨幣結合,但這並不妨礙某些項目幣價的漲。區塊鏈和AI已成爲當前美國政府政策的焦點,而5G和元宇宙逐漸式微。
討論代幣經濟系統的極限指標時,我們以以太坊爲標準,認爲公鏈經濟系統的極限約爲3000億美元。這並非說比特幣估值過高或新公鏈無法超越該數值,而是認爲當前市場表現可能是最合理的存在。
從《規模》一書引入兩個概念:
超線性規模縮放:系統規模擴大時,其產出或效益以更快速度增長。
亞線性規模縮放:系統規模擴大時,某些指標增長速度低於線性比例。
以太坊價格從1美元(2015年)增長到200美元(2017年)屬於超線性規模縮放,而從200美元增長到歷史高點(2021年)則屬於典型的亞線性規模縮放。
一切都有其極限,否則自然界中的巨型生物會無限增長,但地球重力是難以逾越的硬限制。
DeFi是否觸及極限?
DeFi的規模極限可以用以太坊來概括。考察收益率這一DeFi核心命題,我們參考三個標準:某穩定幣的20% APY,某穩定幣的150%超額質押比例,以及某新興項目90天移動平均APY 5.51%。
假設DeFi的收益捕獲能力從1.5倍下降到5%,即使以20%計算,DeFi也可能已接近其上限。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實物資產上鏈只會降低DeFi平均收益率,符合亞線性規模縮放法則。
目前鏈上經濟系統以代幣經濟爲基準模式,其實際規模上限約爲3000億美元,收益率在5%左右。這不代表總市值或單個代幣的上下限,而是指可交易的總體規模。
實際上,一次性出售2萬億美元的比特幣是不可能的,即使美國國債市場也無法承受如此規模的拋售。
結語
縱觀比特幣以來的區塊鏈發展史,公鏈之間的差異仍未消除。比特幣與鏈上生態逐漸分離,而鏈上信譽和身分系統的失敗導致超額抵押模式成爲主流。
無論是穩定幣還是實物資產代幣化,都是鏈下資產的槓杆式上鏈,反映出鏈下資產具有更高可信度。在當前鏈上規模法則下,我們可能已觸及到規模法則或摩爾定律的上限。自DeFi爆發以來僅5年時間,自以太坊誕生以來不過10年,這一領域的發展速度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