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控之殤:數字貨幣交易平台的生死考驗風險這個概念源自意大利語"RISQUE",最初指大自然中的客觀危險。然而在現代社會,風險更多地體現爲一種選擇,取決於我們的自由度。著名金融史學家彼得·伯恩斯在其經典著作中指出,無論是企業興衰、股市漲跌還是戰爭與經濟蕭條,這些事件總是週期性發生,但往往在人們措手不及時來臨。對於數字貨幣市場的交易平台而言,風控是至關重要的核心要素。這些平台不僅承擔着資產托管、交易撮合、清算和信息發布等多重職能,還融合了券商和基金等機構的特徵,堪稱金融領域的綜合中心。業內普遍認爲,區塊鏈行業目前存在明顯的風控缺位問題。這一現狀導致了諸如交易所被盜等行業悲劇的發生。如何有效進行風險控制,已成爲整個行業亟需關注的核心議題。## 多方位風險挑戰在加密貨幣市場中,最具影響力且難以防範的是政策帶來的系統性風險。監管政策的變化直接影響着市場的整體波動。而市場參與者可以掌控的非系統性風險包括:與系統安全和穩定性相關的技術風險、決策失誤引發的經營風險、資產無法及時以合理價格交易的流動性風險、無法及時執行提現轉帳等操作導致的信任風險,以及爲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損害投資者利益的道德風險等。風險種類繁多,風控部門與交易所的各個環節都密切相關。一位業內資深人士透露,風控部門在公司中地位較高,需要持續監控流動性、套利、帳戶異常等各類風險項目,並與其他部門保持緊密溝通。然而,在行業快速發展階段,嚴格的風控措施往往會制約發展速度。目前區塊鏈行業整體的風控意識仍顯不足,尤其是中小型交易平台在這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如果區塊鏈行業要真正進入主流,作爲行業核心的交易平台必須妥善解決風控問題。## 資產安全是風控的首要目標根據Chainalysis的報告,2019年數字貨幣平台遭受盜竊的資產總值高達2.83億美元。盡管距離著名的門頭溝事件已近6年,但數字貨幣"憑空消失"的情況仍時有發生,資產安全問題始終牽動着業內人士的神經。多家知名交易平台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保障用戶資產安全。這些措施包括建立嚴格的財務審計和實時監控警報系統,採用冷熱錢包分離和硬體錢包等技術,爲用戶建立先行賠付機制,以及設立用戶保護基金等。資產托管是確保資產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傳統金融行業向區塊鏈行業過渡的關鍵環節。一些業內專家建議,缺乏足夠技術能力的中小型區塊鏈企業應考慮引入第三方托管服務,以提高數字資產存儲的安全性,同時可以向相關機構購買保險。除了外部措施,平台自身的道德風險控制也至關重要。有業內人士建議,平台可以選擇盡可能公開透明,邀請同行共同監督,以降低客戶資產被挪用的風險。## 合規風控:消除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數字貨幣平台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主動擁抱監管、合規經營是減少政策和法律風險的必要條件。目前,行業內領先的數字貨幣平台均已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規風控體系,覆蓋事前、事中和事後各個環節。多家平台已採取了一系列合規措施,如建立標準化的KYC/AML反洗錢系統,制定嚴格的帳戶開戶原則和審查標準,申請相關金融牌照,接受監管機構的監督,與全球範圍內的合規公司和諮詢機構合作等。## 技術風控:構建平台安全的堅實屏障對交易平台而言,技術安全是最常見且最關鍵的風控問題。即使是行業龍頭也難以完全避免技術風險,如近期多家知名交易所遭遇的DDoS攻擊事件。爲應對技術風險,各大平台都投入了大量資源構建技術防線。措施包括對各業務的市場風險實現量化監控和自動策略對沖,建立網路安全、合規系統、隱私數據保護和技術風控體系,聘請全球領先的外部公司進行IT審計諮詢等。一些平台還推出了基於區塊鏈行業特點的大數據風控安全系統,從設備、位置、行爲、關係、習慣、帳戶等多個維度實現全方位實時風險監控。還有平台構建了基於實時數據計算和在線機器學習模型的智能檢測系統,對用戶和平台資產進行風險評估和安全保護。## 內部風控:不容忽視的"房間裏的大象"據全球領先諮詢公司的數據顯示,近三分之二的網路安全問題是由內部員工疏忽或瀆職導致的。因此,區塊鏈企業內部的安全管理比外部防御更爲重要,因爲大多數安全事件往往源於內外勾結或黑客長期潛伏內部。各大平台在內控方面普遍強調流程的規範梳理,以及明確的職責分工、權限管理和定期審計等標準措施。一些平台還採取了更爲嚴格的措施,如實施權限和信息的最小化管理,建立風控委員會體系和安全事件處理框架,對員工進行不定期的風控培訓和內部"釣魚執法"等。還有平台踐行"零信任模型",假設無論內部還是外部的每一步操作都可能存在風險,需要經過實時風控系統的驗證。## 借鑑傳統金融經驗,提升風控水平數字貨幣市場的風控要求可能比傳統金融市場更高。一方面,數字貨幣市場的波動率遠超大多數傳統金融資產;另一方面,區塊鏈支付的信息流與資金流合一,匿名性更強,轉出的資金往往難以追回。業內專家認爲,區塊鏈行業可以借鑑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領域的風控經驗。例如,如何有效提取鏈上信息並轉化爲風控決策指標,是區塊鏈行業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向。一些專家還建議,成熟的行業格局應該是交易與資產分離,交易所只負責撮合和清算,而資產的結算、清算和托管應由不同主體完成,各方共同審計所有帳目,各自負責。此外,數字貨幣平台還需要加大風控投入。根據劍橋大學的研究報告,數字貨幣交易所平均只有13%的團隊成員從事安全工作,平均17%的預算用於保證交易所安全運行。考慮到數字貨幣平台的盈利能力和增長潛力,顯然需要投入更多資金,招募更多高水平風控人才,構建更先進完善的風控體系。正如一位業內專家所言,對風控的投入可以視爲機會成本。風控越嚴格,需要投入的資源越多,可能失去的業務機會也越多,但同時也降低了現有資產損失的風險。對於重視行業聲譽和長遠利益的企業而言,自然會更加重視客戶資產安全。
風控之殤:數字貨幣交易平台的生存關鍵與應對策略
風控之殤:數字貨幣交易平台的生死考驗
風險這個概念源自意大利語"RISQUE",最初指大自然中的客觀危險。然而在現代社會,風險更多地體現爲一種選擇,取決於我們的自由度。
著名金融史學家彼得·伯恩斯在其經典著作中指出,無論是企業興衰、股市漲跌還是戰爭與經濟蕭條,這些事件總是週期性發生,但往往在人們措手不及時來臨。
對於數字貨幣市場的交易平台而言,風控是至關重要的核心要素。這些平台不僅承擔着資產托管、交易撮合、清算和信息發布等多重職能,還融合了券商和基金等機構的特徵,堪稱金融領域的綜合中心。
業內普遍認爲,區塊鏈行業目前存在明顯的風控缺位問題。這一現狀導致了諸如交易所被盜等行業悲劇的發生。如何有效進行風險控制,已成爲整個行業亟需關注的核心議題。
多方位風險挑戰
在加密貨幣市場中,最具影響力且難以防範的是政策帶來的系統性風險。監管政策的變化直接影響着市場的整體波動。
而市場參與者可以掌控的非系統性風險包括:與系統安全和穩定性相關的技術風險、決策失誤引發的經營風險、資產無法及時以合理價格交易的流動性風險、無法及時執行提現轉帳等操作導致的信任風險,以及爲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損害投資者利益的道德風險等。
風險種類繁多,風控部門與交易所的各個環節都密切相關。一位業內資深人士透露,風控部門在公司中地位較高,需要持續監控流動性、套利、帳戶異常等各類風險項目,並與其他部門保持緊密溝通。
然而,在行業快速發展階段,嚴格的風控措施往往會制約發展速度。目前區塊鏈行業整體的風控意識仍顯不足,尤其是中小型交易平台在這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如果區塊鏈行業要真正進入主流,作爲行業核心的交易平台必須妥善解決風控問題。
資產安全是風控的首要目標
根據Chainalysis的報告,2019年數字貨幣平台遭受盜竊的資產總值高達2.83億美元。盡管距離著名的門頭溝事件已近6年,但數字貨幣"憑空消失"的情況仍時有發生,資產安全問題始終牽動着業內人士的神經。
多家知名交易平台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保障用戶資產安全。這些措施包括建立嚴格的財務審計和實時監控警報系統,採用冷熱錢包分離和硬體錢包等技術,爲用戶建立先行賠付機制,以及設立用戶保護基金等。
資產托管是確保資產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傳統金融行業向區塊鏈行業過渡的關鍵環節。一些業內專家建議,缺乏足夠技術能力的中小型區塊鏈企業應考慮引入第三方托管服務,以提高數字資產存儲的安全性,同時可以向相關機構購買保險。
除了外部措施,平台自身的道德風險控制也至關重要。有業內人士建議,平台可以選擇盡可能公開透明,邀請同行共同監督,以降低客戶資產被挪用的風險。
合規風控:消除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數字貨幣平台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主動擁抱監管、合規經營是減少政策和法律風險的必要條件。目前,行業內領先的數字貨幣平台均已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規風控體系,覆蓋事前、事中和事後各個環節。
多家平台已採取了一系列合規措施,如建立標準化的KYC/AML反洗錢系統,制定嚴格的帳戶開戶原則和審查標準,申請相關金融牌照,接受監管機構的監督,與全球範圍內的合規公司和諮詢機構合作等。
技術風控:構建平台安全的堅實屏障
對交易平台而言,技術安全是最常見且最關鍵的風控問題。即使是行業龍頭也難以完全避免技術風險,如近期多家知名交易所遭遇的DDoS攻擊事件。
爲應對技術風險,各大平台都投入了大量資源構建技術防線。措施包括對各業務的市場風險實現量化監控和自動策略對沖,建立網路安全、合規系統、隱私數據保護和技術風控體系,聘請全球領先的外部公司進行IT審計諮詢等。
一些平台還推出了基於區塊鏈行業特點的大數據風控安全系統,從設備、位置、行爲、關係、習慣、帳戶等多個維度實現全方位實時風險監控。還有平台構建了基於實時數據計算和在線機器學習模型的智能檢測系統,對用戶和平台資產進行風險評估和安全保護。
內部風控:不容忽視的"房間裏的大象"
據全球領先諮詢公司的數據顯示,近三分之二的網路安全問題是由內部員工疏忽或瀆職導致的。因此,區塊鏈企業內部的安全管理比外部防御更爲重要,因爲大多數安全事件往往源於內外勾結或黑客長期潛伏內部。
各大平台在內控方面普遍強調流程的規範梳理,以及明確的職責分工、權限管理和定期審計等標準措施。一些平台還採取了更爲嚴格的措施,如實施權限和信息的最小化管理,建立風控委員會體系和安全事件處理框架,對員工進行不定期的風控培訓和內部"釣魚執法"等。
還有平台踐行"零信任模型",假設無論內部還是外部的每一步操作都可能存在風險,需要經過實時風控系統的驗證。
借鑑傳統金融經驗,提升風控水平
數字貨幣市場的風控要求可能比傳統金融市場更高。一方面,數字貨幣市場的波動率遠超大多數傳統金融資產;另一方面,區塊鏈支付的信息流與資金流合一,匿名性更強,轉出的資金往往難以追回。
業內專家認爲,區塊鏈行業可以借鑑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領域的風控經驗。例如,如何有效提取鏈上信息並轉化爲風控決策指標,是區塊鏈行業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向。
一些專家還建議,成熟的行業格局應該是交易與資產分離,交易所只負責撮合和清算,而資產的結算、清算和托管應由不同主體完成,各方共同審計所有帳目,各自負責。
此外,數字貨幣平台還需要加大風控投入。根據劍橋大學的研究報告,數字貨幣交易所平均只有13%的團隊成員從事安全工作,平均17%的預算用於保證交易所安全運行。考慮到數字貨幣平台的盈利能力和增長潛力,顯然需要投入更多資金,招募更多高水平風控人才,構建更先進完善的風控體系。
正如一位業內專家所言,對風控的投入可以視爲機會成本。風控越嚴格,需要投入的資源越多,可能失去的業務機會也越多,但同時也降低了現有資產損失的風險。對於重視行業聲譽和長遠利益的企業而言,自然會更加重視客戶資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