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失守關鍵支撐!本週收盤成多空分水嶺,牛市旗形形態告破引趨勢之憂 | BTC價格預測

比特幣(BTC)在跌破關鍵支撐區域後正嘗試反彈,但分析師Rekt Capital警告本週表現將決定其中期趨勢走向。BTC周末跌至112,296美元低點,失守自7月初突破後維持三周的114,000-120,000美元震蕩區間,更關鍵的是跌破了周線圖上的“牛市旗形”形態下沿(約117,200美元)。若本週收盤無法重回該形態內部,則確認破位有效,可能進一步下探112,000美元支撐;反之若能收復,則視爲“假跌破”,漲趨勢有望延續。本週收盤結果還將決定BTC第二輪“價格發現漲階段”(PDU2)的命運,歷史規律顯示第5-7周爲危險區域。

關鍵支撐失守,牛市旗形形態告急 比特幣(BTC)價格在跌破一個關鍵支撐位後,正試圖收復部分失地。然而,知名分析師Rekt Capital指出,本週的價格表現將對加密貨幣的下一階段趨勢起到決定性作用

上周末,比特幣自7月初突破漲以來首次失守其突破後的震蕩區間(114,000-120,000美元),並在8月3日觸及112,296美元的局部低點。此前,BTC在7月曾創下122,838美元的歷史新高(ATH)。臨近7月底,BTC波動加劇,並在最後一周兩次測試區間下沿支撐。然而,與之前周末的反彈不同,BTC最終於8月1日徹底失守這一關鍵區域。

Rekt Capital分析指出,比特幣的漲勢可能面臨風險。BTC在周線圖上曾形成一個看漲的“牛市旗形”(Bull Flag)形態,並一直將該形態的低點(約117,200美元區域)作爲支撐位堅守,直至最近一次周線收盤跌破。分析師認爲,本週的價格表現至關重要,它將揭示:

  1. 看跌情景: 形態底部(~117,200美元)是否轉化爲新的阻力位,從而確認有效破位,並可能導致價格再次下探測試112,000美元區域作爲支撐。
  2. 看漲情景: BTC價格能否成功收復該形態結構內部。若能,則最近的下跌可被視爲一次“假跌破”(Fake Downside Deviation),之後價格將重新與原有的看漲形態同步上行。

本週收盤決定“價格發現階段2”命運 Rekt Capital進一步闡述,本週的表現將決定比特幣第二輪“價格發現漲階段”(Price Discovery Uptrend 2,簡稱PDU2)的未來走向。技術上,此輪漲已進入第五周。

根據“牛市旗形”形態的演變結果(成功收復形態內部或確認破位有效),我們將能判斷PDU2是會繼續,還是說BTC實際上經歷了一個異常短暫的PDU2(僅持續約2周)。

分析師上周曾預警,隨着BTC進入此階段的第5至7周(歷史規律顯示第二輪價格漲往往在第5-6周開始放緩,並在這一“危險區域”(Danger Zone)觸及峯值),價格發現趨勢的延續可能面臨失敗風險。

  • 延續漲的條件: 若比特幣成功收復牛市旗形形態並挑戰新高,則其第二輪價格發現漲將按照歷史規律繼續推進。
  • 趨勢終結的信號: 若BTC本週收盤未能站上形態底部(~117,200美元)並確認進一步下行,則意味着第二輪價格發現漲(PDU2)在第二周就已結束,這比歷史上任何一輪都短得多。更嚴重的是,這將揭示BTC實際上已進入其第二輪“價格發現回調階段”(Price Discovery Correction),這“將與歷史模式完全相悖”。

宏觀視角:第三輪漲仍存可能 Rekt Capital從宏觀層面指出,比特幣仍有充裕時間爲可能的第三輪價格發現漲(PDU3)做準備。如果第二輪漲階段確實已經提前結束,那麼最終的第三輪漲可能會大幅漲,以彌補當前這輪漲表現不佳的缺憾。

此前,該分析師曾表示,第二輪漲之後的發展將取決於回調階段持續的時間——一次短暫的回調可能爲熊市開始前的第三輪漲創造機會。

結語: 比特幣當前正處在關鍵的技術十字路口。失守牛市旗形下沿使得短期風險加劇,而本週能否收盤於117,200美元上方將成爲判斷中期趨勢強弱的核心指標。這不僅關乎短期多空力量轉換,更牽涉到第二輪價格發現漲階段的存續與否。投資者需密切關注本週收盤結果,若確認形態破位,則需警惕下探112,000美元支撐的風險;若能強勢收復,則歷史規律暗示漲趨勢仍具韌性。宏觀上,即使本輪漲提前結束,第三輪漲的潛在可能性仍爲長期持有者留下一線希望。

BTC-1%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